头部背景图
头部背景图
今天是2019年10月31日星期三农历十月初七
简体| 繁體| 无障碍服务| 长者模式
政务公开
对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597号建议的办理落实情况
2020-11-02 11:16 来源: 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对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597号建议的办理落实情况
2020-11-02 11:16
来源: 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类别:A

公开属性:是

陆军代表:

现将您提出的“关于深入加强对垃圾分类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对实行垃圾分类的意义和垃圾分类认知度的建议”进展和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流程、重管控,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贯穿垃圾分类工作始终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天津市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及时将我市75家发热门诊医疗机构和200余处集中隔离点的生活垃圾进行专项管控,并将已建成的垃圾分类体系与疫情防控体系相结合,全面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

是强化使命担当。疫情发生以来,16个区环卫战线的同志们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不辱使命,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主要负责领导、干部职工主动放弃春节假期提前返岗,参加生活垃圾专项管控及社区值守,宣传防疫和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居民正确投放废弃口罩,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期间垃圾分类工作举措。2020年上半年,参与垃圾分类的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人数累计12614人次,志愿者人数累计11.18万人次。

二是做好专项监督检查。就发热门诊医院和集中隔离点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研究制定指导检查工作方案,委废弃物管理处和垃圾分类处理中心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五个专项检查组,针对75家发热门诊定点医院、200余处集中隔离观察点等高危场所生活垃圾投放、收运、处理进行专项检查,从垃圾存放点设置到垃圾运输车停放,从消杀作业到焚烧处理流程,不放过任何风险点源,实行五定措施,即:定点、定车、定人、定线、定焚烧厂,袋装消毒收运,日产日清,取消常规中转环节,直运即时焚烧处理严防死守,杜绝应生活垃圾处置不当造成疫情扩散风险。截至630日,全市共专项处理定点救治医院、发热门诊医院、集中隔离点的生活垃圾13482.8吨,清运处置废弃口罩442097袋,专项处置市场生活垃圾4029.1,有效杜绝了以生活垃圾为病毒传播媒介等次生问题的发生。

三是强化使命担当,圆满完成各项临时任务。健全应急机制,垃圾分类工作人员与应急防疫无缝衔接,放下分类宣传册,拿起体温测量仪。为各项应急任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市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台账,完善生活垃圾收运、防护废弃物专门处置等防疫期间重点工作的协调联络机制,细化各项工作措施,层层压实责任。

二、优机制、建体系,统筹联动推进垃圾分类。

一是以顶层设计为基础,夯实垃圾分类主体责任。不断健全市、区两级垃圾分类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协调指挥系统,严格落实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的责任体系,形成清单明细、事岗对应、权责清晰、传导准确的责任链条,工作落实到人、落实到每个工作节点,确保工作责任落实落细。

市分类办开展机制体制建设专项检查,针对各区未设立专班或专班体制不健全的情况逐一现场督办、对接,服务指导各区健全工作体系。

二是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扩展垃圾分类工作格局。从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利用、居民自治、市民素质提升等角度入手,结合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把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基层党建,牢牢抓住社区主战场,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开展入户零距离对接,同创文”“创卫活动一同推进,形成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志愿服务、居委协调、物业参与五位一体工作格局。

全市形成党建推动,多点开花的工作局面,各基层社区夯实管理责任,严格垃圾分类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直接问计于市民、服务于市民,垃圾分类文化进一步深入人心。

三是以立法推动为准绳,固化垃圾分类管理模式。为推动依法治理垃圾分类,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我市近期将出台《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立法层面固化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行为,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部署,扎实推进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化法制化,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先后三次对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立法调研,实地考察在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设施、正在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厨余垃圾转运设施及运输车辆配置情况,助推垃圾分类工作长效开展。

四是以政策标准为依据,规范垃圾分类实施路径。制定《天津市2020年度进一步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天津市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辆专用标识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统一标准,协同全市步调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配套法规出台,以谋划相关政策规定体系建设,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各环节、有害、可回收、厨余、其他垃圾各品类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

三、抓全程、重管理,全面系统推进垃圾分类

一是增强前端分类投放的社会认同。生活垃圾分类,群众是第一道关。始终抓牢这个关键,从思想到行为,一点点引导、一步步推进。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广泛宣传动员,推动垃圾分类知识进小区、进家庭、进机关、进企业、进楼宇、进校园、进商场、进医院、进军营、进媒体。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提高市民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二是注重中端分类收运的能力保障。加快配齐收运设备。通过改装一批、购买一批、维护一批的形式,配齐专业垃圾收运车辆,实现四类垃圾、四种车辆、四条线路,确保垃圾不落地、不混装,杜绝收运环节二次污染。统一垃圾分类运输车辆喷涂标识,主动接受公众监督。

三是提升末端分类处理的设施能力。全面加强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吸纳社会资本约100亿元,新建8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到今年年底,我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17450/日,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到1550/日,粪便处理能力达到1000/日。在此基础上,实行更为精细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成了北辰区大件垃圾处理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厂,宁河区秸秆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门类更全,分类更细的终端处理设施。

四、重研判、细分策,精准分级推进垃圾分类

一是由点到面,居民社区逐步实施垃圾分类。按照示范先行、整体推进的原则,在全市已建成130余个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小区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北辰区宝翠花都河西区谊景村和平区新世界花园模式,总结东丽区华新街南开区华苑街好的经验做法,开展以街镇为单位整建制打造垃圾分类精品示范片区,逐步扩大示范区覆盖范围,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二是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津南区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双桥河村分类模式,实现分类桶入户,上门分类收集;西青区结合智慧平台建设,推广付村社区,一户一码、文明积分分类模式,垃圾分类参与率100%,准确率80%以上;蓟州区结合翠屏湖退村还水工程,打造洲河湾镇分类模式,智能设备和分类厢房相结合,树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新标杆。

三是精准定位,强化可回收物收集管理。对老旧小区多的区域,引入第三方机构,建立分拣中心,采用整合物回从业人员+人工上门收集的模式,打破物业和传统物回的利益壁垒,逐步实现全区可回收物收集正规化、市场化和全覆盖。对新建社区较多的区域,加大智能设备和互联网预约回收覆盖面,利用社区分类先进榜等正向激励群众参与分类投放。对居住较分散的区域,鼓励推广社区便利店参与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方便群众生活的同时让垃圾分类成为城乡居民的新时尚。

四是因地制宜,建设有害垃圾全链条体系。建设48个有害垃圾暂存点,由城市管理部门利用有害垃圾专用收集车辆负责前段收集。将暂存点纳入危险废弃物转移平台进行监管,由生态环境部门指定的第三方负责后续运输和处理。实现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全链条监督管理,可溯源、可追踪。

五、抓教育、重宣传,共治共享推进垃圾分类

一是强化学校教育,始终坚持培养分类习惯。坚持通过垃圾分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提升社会公众的文明素质、公共意识和公民意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生活,内化为群众的精神追求,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全面将垃圾分类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已覆盖所各级各类学校3669所,覆盖率94%。发挥小手拉大手效应,培养学生儿童垃圾分类意识,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引领整个社会的良好社会氛围。2020年上半年,累计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互动实践活动949次。

二是加强示范引领,始终坚持培养分类氛围。注重发挥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机关党员干部、妇联干部、中小学生、青年团员等群体为切入点,借助践行垃圾分类、助力节能环保等全市大型活动,广泛发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力示范和带动周边群众。培养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

三是构建多级阵地,始终坚持宣传分类知识。高标准建成了市级垃圾分类处理培训展示中心,滨海新区环卫工人之家展馆、宝坻区垃圾分类展馆等宣教场所,开放区级街道垃圾分类体验馆和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公众参与体验馆,形成市、区、街(社区)上下联动的多级宣传阵地,坚持直接面对市民群众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推广垃圾分类新时尚。

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实践,是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文明的重要抓手,我们将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持续用力、抓紧抓实,久久为功,着力打造垃圾分类天津模式,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具体、更加充实、更加持续。

20201010

工作人员:毕冬冬  联系电话:28455006




附件
党政机关

网站标识码:1200000023 津ICP备10200891号-1 徽标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859号 联系方式:022-63081798(办公室)

天津政务网

版权所有: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单位: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0000023 津ICP备10200891号-1 徽标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859号 联系方式:022-63081798(办公室)

党政机关 天津政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