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致公党天津市委会:
首先感谢您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优化我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的提案”,经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研究答复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我委强化牵头组织作用,调动各方力量,统筹推动各区、各部门积极开展工作,扎实有序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了明显进展和变化。
(一)凝聚工作合力,建立了一种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垃圾分类有关工作情况,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主持召开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大会,并多次深入一线检查调研。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项执法检查,全面监督、指导垃圾分类工作。市政协多次组织调查研究,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有效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泛调研社情民意,汇聚群众意愿和呼声,从前端分类、中端收运、末端处理等不同角度对我市垃圾分类全链条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了跨部门、跨层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四级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工作合力不断增强。
(二)夯实法治基础,完善了一套制度。2020年5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我市颁布了《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于2020年12月1日正式实施。2021年6月,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方案》。依据《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规定,制定了《天津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目录》《天津市生活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处置设施建设实施办法》《天津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流程监督管理办法》《天津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处理的设施场所运行管理规范》等10余部政策文件,涵盖了规划建设、分类作业、宣传动员、检查考核等各方面,逐步形成了“法+条例+工作方案+规范性文件”的制度体系,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打造分类体系,形成了一个链条。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强化“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链条管控。一是全力推进分类投放系统建设。规范设置分类桶箱73万余个,生活垃圾投放收集点位改造提升1.6万余处,其中,建设分类箱房5442处、设置智能设备3398处、建设分类棚亭7178处,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100%全覆盖。二是着力提升分类收集设施能力。全市203座生活垃圾转运站、38个有害垃圾暂存点、395个可回收物交投点点稳定运行。严把“上车关”和“中转关”,重拳治理混装混运问题。三是强化完善分类运输系统。全市共有生活垃圾运输车辆4047辆,其中:其他垃圾运输车2622辆,厨余垃圾车589辆,有害垃圾车86辆,可回收物收运车辆750辆,通过“车桶对接”规范收运作业,实现收集与运输环节有效衔接。四是分类处理设施运行稳定。全市建成投运13座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全部关停,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100%无害化处理。
(四)强化统筹协调,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市城市管理委作为全市垃圾分类牵头部门,发挥市分类办统筹协调职责,统筹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为绿色低碳发展行动的重要内容持续推动。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支持,印发了《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容园林委关于城镇垃圾处理费征收使用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非居民生活垃圾处理实施计量收费,在垃圾减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市生态环境局在市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将我市有害垃圾处理处置工作经费纳入我市环保专项资金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我市有害垃圾集中处理处置单位。定期开展有害垃圾收运工作,督促指导全市有害垃圾暂存点在“天津市危险废物综合监管信息系统”进行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备案工作。加强对有害垃圾集中处理处置单位的监管,确保我市有害垃圾得到及时规范处置。市商务局印发《天津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可回收物纳入再生资源利用体系进行回收利用,大力推进与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相衔接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有力促进我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三、下步工作
2024年,紧紧围绕推动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强化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链条管理体系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将2024年作为垃圾分类“整改年”,全面推进我市垃圾分类工作进入全面深化阶段。
一是强化统筹协调,在压实工作责任方面求突破。充分发挥市分类办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和工作调度机制,进一步细化压实各成员单位责任,形成“管行业就要管分类”工作机制。继续加强对绿色低碳发展行动重点任务的协调调度服务,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设施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创建等重点工作落地落实,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
二是健全分类体系,在全链条分类管理方面求突破。推动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站)升级改造,持续推动“撤桶并点建箱房、定时定点看投放”模式,提高源头生活垃圾分类准确率。合理确定分类运输频次、时间和路线,配齐配足分类运输车辆,实现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效分开,确保有害垃圾单独收运。加力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积极探索具有津城地域、居民生活特色的市场回收经营模式,展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企业典型运营案例。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在推动居民习惯养成方面求突破。持续打造“津彩分呈”宣传品牌,固化垃圾分类网络直播活动,加强“津彩分呈讲师团”和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垃圾分类宣传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商场等基层单位,引导调动群众主动参与垃圾分类。
四是强化信息化管理,在推动科技赋能方面求突破。强化科技支撑在垃圾分类领域全面应用,探索和推动市区两级建立统一的生活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数据录入、统计分析、监控和评估等功能,有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智慧化、精细化管理。
再次衷心感谢贵单位对我市城市管理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版权所有: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单位: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网站标识码:1200000023
津ICP备10200891号-1
联系方式:022-63081798(办公室)
版权所有: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单位: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0000023
津ICP备10200891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859号
联系方式:022-63081798(办公室)